聯發科 稍早公布其最新6G NTN (Non-Terrestrial Networks,非地面網路)技術白皮書,強調未來將透過衛星網路與地面網路達成互補效益,藉此打造陸海空全地形、全空間的立體網路覆蓋範圍,藉此提供無縫、智慧連接的通訊體驗。
其中,衛星通訊可改善地面網路因基地台建置覆蓋範圍產生地理限制,並且能創造更多創新連網應用場景。而聯發科目前已經順利商用全球第一款5G 衛星物聯網 (IoT NTN)通訊晶片,更在今年MWC2023展示全球第一套5G衛星寬頻 (NR NTN)通訊技術驗證平台與測試手機,並且持續研發B5G和最新6G NTN關鍵技術。
聯發科通訊系統設計研發本部總經理范明熙博士表示:「在成功推進5G商用和積極提升用戶體驗的基礎上,聯發科技將繼續在6G技術標準化和商用推動上發揮通訊、運算、和平台的整合優勢,發揮產業影響力,突破發展實用的核心技術,與業界夥伴一同努力,開發全球統一標準並推動全產業生態發展,達成陸海空的廣域覆蓋的境界,帶動6G長遠的成功商業化。」
此次白皮書從5G衛星與地面通訊與整合的發展現狀,分析相關技術及產業發展趨勢,同時對現有5G衛星通訊技術可進一步增強的領域進行探討,包括網速、服務連續性和頻譜可用性,並提出潛在的關鍵技術解決方案及勾勒未來整合的應用場景。
相對於後期才加入NTN技術的5G網路標準,聯發科技認為6G NTN技術應該在6G網路物理層及協議層設計初始階段就一併考慮,藉此讓衛星及地面網路技術達到最佳化。
與私有衛星通訊技術相比,根據3GPP開放標準而定義的6G NTN通訊技術,將可以運用現有全球行動通訊產業鏈的規模經濟優勢,將衛星通訊從利基市場帶入主流消費市場,並且運用生活常用的連網終端裝置或設備,如手機、汽車、物聯網等,提供使用者不中斷 (Always-Connected)的通訊服務。
聯發科提出四大6G NTN關鍵技術研究方向,包括高效率波形設計、可預測的移動性管理、大型衛星天線陣列與波束成型、以及衛星與地面網路頻譜共享技術。
為增強覆蓋範圍,聯發科技認為,6G波形設計需要針對衛星傳輸通道進行優化,以進一步提高頻譜使用效率並降低複雜度。
而現有的5G網路的連線切換是基於傳統的測量與回報流程,在衛星通訊環境終會造成較高的開銷和服務中斷。聯發科認為運用衛星軌道的可預測性,將能有效縮短尋找不同衛星的時間並減少網路開銷,最終達成無縫切換的連網體驗。
此外,衛星訊號覆蓋服務範圍通常會隨著衛星在軌道上的仰角而不同,變化範圍可達數十至上百公里之多,這將造成地面終端的連線可靠性的問題,聯發科研究發現透過先進的天線陣列技術,以及波束動態調整技術,將能協助低軌衛星在飛越服務區域期間能保持較穩定的地面訊號強度與覆蓋範圍。
最後,衛星頻譜的稀缺將造成未來衛星通訊進入主流消費市場的限制,透過和地面網路使用相同的6G底層技術,聯發科認為衛星與地面網路間將有更好的頻譜共享技術與機制,讓過去難以實現的無縫連接目標得以達成,因應未來持續成長的衛星網路流量,並且創造更多嶄新應用商機。
聯發科更認為,整合後的6G的衛星及地面通訊,將在永續發展及人類民生福祉有潛力做出更大貢獻,其中包含催生更多網路應用商機,以及全新發展機會。例如可將衛星通訊技術用於地面網路難以覆蓋地區,將網路通訊資源帶到更偏遠地區使用,或是在原本難以建置網路地區設置物聯網裝置監控水源、火災等情況,並且加快做出防災應變處置。
《原文刊登於合作媒體mashdigi,聯合新聞網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