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矽谷的商業先驅吉姆.克拉克(Jim Clark)在史丹佛大學舉辦的活動中受訪。訪談中一度談到社群媒體 ,克拉克雖有高科技的背景,但他的回應出人意料:「我不喜歡社群網路。」接著他解釋,他可以舉例說明為什麼他厭惡社群媒體。有一次他與一位社群媒體的主管一起參加一場研討會:
那位主管熱情地暢談有些人每天在臉書上花十二個小時……於是我問他:「你覺得每天在臉書上花十二小時的人,能夠做你完成的事情嗎?」
克拉克如此一問,直接戳破了Web 2.0最大支持者所宣揚的烏托邦願景,直指其核心的缺陷。臉書和推特之類的工具,都是把它們能促成的正面效益當成行銷賣點,例如連結與表達。但是,誠如那位社群媒體的主管所述,對專門從事注意力經濟的大型企業來說,這些好處就像零食包裝裡的抽獎單──吸引你去點擊app,你一點擊,它們就開始執行他們的主要目標:盡可能讓你在社群媒體上停留得愈久愈好,竭盡所能地挾持你的注意力,以增加它們的獲利。(關於這些社群媒體如何利用人性的心理弱點來達到這個目標,請參閱本書的第一部分。)
克拉克懷疑地指出,無論這些服務可能為用戶提供什麼即時的效益,如果用戶成天就只是掛在社群網路上,那些服務對其生產力和生活滿意度的淨影響肯定是非常負面的。換句話說,如果你每天都浪費時間使用臉書這種服務,你不可能打造出像臉書這樣價值數十億美元的帝國。
注意力經濟雖然帶來了效益,但那個行業的主要使命是吞噬你的時間。這種矛盾的緊繃關係,對我們想要「培養優質休閒」的目標特別構成問題。你可能想為夜晚增添一些優質的活動,但盲目點擊螢幕及狂看影片幾小時後,才意識到從事優質活動的機會又再次消失了。
解決這個問題有一個直截了當的方法,那就是停用這些人為設計的干擾。當你更深入瞭解本書提倡的極簡主義理念時,這可能正是你最終實踐的作法,但一下子就做這麼激烈的改變,可能太衝動了。本章的前提是,先培養優質的休閒生活,如此一來,以後更容易減少劣質的數位娛樂。為此,我想提供一個更簡單的方案,這個方案還不需要你認真剔除常用的服務和網站,但可以幫你更輕鬆地騰出時間來從事優質的休閒活動。那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它會讓社群媒體公司聞風喪膽──我稍後會深入闡述這點。
我的建議是:提前安排你花在劣質休閒上的時間。也就是說,固定騰出一段時間讓你上網瀏覽、查看社群媒體狀態、觀賞串流影片。只要那個時段一到,你就可以盡情地享用那些數位活動。即使你想上網飛卯起來追劇,同時直播你瀏覽推特的狀況,那就盡情去做吧。但是在那個固定的時段以外,你必須保持離線的狀態。
這種策略之所以有效,有兩個原因。首先,限制你只能在明確定義的時間使用這些挾持注意力的活動以後,剩下的休閒時間就可以用來從事更有意義的活動。其他的時段無法接觸螢幕時,你只能用優質的活動來填滿剩下的時間。
這個策略之所以有效的第二個原因是,它沒有要求你完全放棄劣質的娛樂。完全戒除這類娛樂會讓人產生微妙的心理。例如,如果你決定在閒暇時間完全避免所有的線上活動,那可能會產生太多的小問題和異常狀況。大腦對於你突然對斷線如此熱中,可能會產生一些懷疑,而利用那種懷疑心態來削弱你的決心。一旦你的決心開始動搖,自我設限的承諾就會崩解,於是你又放任自己毫無節制地使用。
相反的,如果你直接把那些行為集中到特定的時段,腦中那股自我懷疑的力量比較難以提出有力的論據。你並沒有放棄任何東西或得不到任何資訊,你只是比較注意你何時做那些休閒活動罷了。那樣合理的限制比較不會讓大腦覺得不盡人情,所以比較可能持續下去。
首次實施這個策略時,別擔心你花多少時間在劣質休閒上。例如,如果你把晚上和週末的大部分時間都拿來做這些事情,也沒有關係。未來,當你把愈來愈多的優質休閒融入生活時,你自然會更積極地限制那些劣質休閒的時間。
這種作法會讓社群媒體公司聞風喪膽,因為你會從經驗中學到,即使你大幅減少花在這些服務上的時間,也不會覺得自己錯過了很多好處。我猜想,絕大多數的社群媒體用戶每週使用二十到四十分鐘,就能獲得這些服務提供給他們的絕大多數價值。這也是為什麼即使嚴格限制你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那也不會讓你覺得錯過了重要的事情。這個觀點會讓社群媒體公司感到恐懼,因為他們的商業模式有賴你盡可能把時間花在他們的產品上。所以他們為自家產品辯護時,喜歡強調你使用它們的原因,而不是使用它們的方式。一旦用戶開始認真思考自己使用社群媒體的方式,就會意識到自己上網的時間太多了。
※本文摘自《深度數位大掃除:3分飽連線方案,在喧囂世界過專注人生》,作者/卡爾.紐波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