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在今日 (7/26)晚間於首度在南韓首爾舉辦的Unpacked活動上正式揭曉Galaxy Z Fold5 、Galaxy Z Flip5 ,以及Galaxy Watch 6系列與Galaxy Tab S9 系列。而相比在2019年推出的第一款Galaxy Fold,三星在今年推出的Galaxy Z Fold5依然維持相同形式設計,就連Galaxy Z Flip5也是延續2020年推出的Galaxy Z Flip形式設計,顯然希望以這兩種形式設計繼續佈局螢幕可凹折手機市場。
維持第5年相同形式的螢幕可凹折手機設計,已經被多數人接受
雖然在外觀、機構細節,以及規格持續作調整,但Galaxy Fold到Galaxy Z Fold 5基本上維持書本般橫向凹折,而Galaxy Z Flip到Galaxy Z Flip5則始終採用直向凹折使用模式。
不過,相比中國品牌競爭對手從一開始嘗試打造不同型態的螢幕可凹折手機,其中包含以單一螢幕凹折使用方式,或是嘗試透過拉伸、卷軸等形式設計提供不同使用體驗,但在考量實際使用體驗、生產良率等情況下,包含華為、小米、OPPO、vivo、榮耀等品牌最終推出的市售款螢幕可凹折手機,其實也與三星市售產品的設計大同小異。
就連Google今年推出的第一款Pixel品牌螢幕可凹折手機Pixel Fold ,同樣也是沿用Galaxy Fold般的機構設計,顯示三星提出的螢幕可凹折手機設計能被多數人接受。
為明年推出新機作準備? 今年更新手機更像是"過渡性產品"
與其他手機業者提出不同形式的螢幕可凹折手機設計,三星過去以來也提出不少螢幕可凹折手機概念機種,包含機身可凹折為「S」狀的Flex S設計,以及可對應不同方向凹折使用的Flex G設計,甚至也包含名為Flex Slidable/Rollable Phone的原型設計,讓手機可透過側向拉伸方式擴展使用螢幕面積。
而今年推出的螢幕可凹折手機Galaxy Z Fold5、Galaxy Z Flip5仍沿用過往設計的原因,實際上也可能與三星今年在手機產品設計採取保留心態有關,其中包含取消原訂今年更新的Exynos旗艦處理器、全數採用Qualcomm旗艦處理器,加上今年高階旗艦手機產品整體更換需求不高,因此此次更新產品顯然更像作為明年準備推出新機的"過渡性產品"。
今年更新重點在於更堅固的轉軸設計,但希望保固認定作法也能升級
但三星也並非只是在規格上作常態升級,此次推出兩款螢幕可凹折手機採用全新設計的Flex雙軌轉軸設計,並且在螢幕折合時改以水滴形式收合,藉此降低螢幕凹折時對軟性顯示面板的施力,同時也透過雙軌轉軸與額外阻尼設計,讓手機螢幕在攤平使用過程不會承受太大壓力,藉此修正可凹折螢幕長時間使用可能損壞情況。
在螢幕耐用性表現部分,三星仍強調Galaxy Z Fold5、Galaxy Z Flip5的螢幕可承受20萬次凹折使用壽命,以每天凹折100次計算的話,約可對應5年正常使用時間。而跟其他品牌多半強調多達40萬次的使用耐用度的差異,三星表示主要在於驗證單位所設計方式不同,但強調在產品設計都有一定程度上的耐用表現,同時也會配合後續保固確保使用安心度。
只是從近年消費市場反應情況來看,三星對於螢幕可凹折手機自然故障,或是人為損壞的認定,在各個國家地區似乎有不同認定作法,即便三星一直希望能在產品提供更好使用體驗,但在後續客服處理方式仍有不少差異,或許也是三星接下來必須調整部分。
至於在沿用了第5年的螢幕可凹折手機形式設計,藉此奠定螢幕可凹折手機市場發展基礎之後,三星接下來應該就會準備以全新型態設計的螢幕可凹折手機,拉開與其他競爭品牌之間的距離。
螢幕可凹折手機將成為市場主流
依照市場調查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統計數據顯示,螢幕可凹折手機從2019年至2022年間的全球市場出貨量成長幅度達20倍,從最早的60萬支增加至1300萬支,甚至在2023年第一季的出貨量比起2022年同期成長64%,預計在2027年的出貨量更可達1億支以上,並且將搶下價格在600美元以上的高階手機市佔的38%左右。
包含TrendForce更預期今年內的螢幕可凹折手機出貨量將達1980萬支,Canalys更預期2024年的螢幕可凹折手機全年出貨量可達3000萬支,顯示螢幕可凹折手機將成為日後主流設計形式,因此可猜測三星接下來將會以全新形態的螢幕可凹折手機,搭配自行設計的處理器發揮更好的使用體驗。
在三星內部統計數據顯示,其Galaxy Z系列螢幕可凹折手機在2022年的銷量達1000萬支,其中成功以價格調整後的Galaxy Z Flip系列佔整體銷量的64%,Galaxy Z Fold系列則佔36%。而去年推出的Galaxy Z Flip4女性用戶佔比約達70%,從競爭產品移轉過來的比例約在40%,Galaxy Z Fold4的男性用戶佔比約達70%,從競爭產品移轉過來的比例約在30%。
《原文刊登於合作媒體mashdigi,聯合新聞網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