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慧型手機領域,有兩項設計讓人“又愛又恨”,一是曲面螢幕 ,二則是挖孔螢幕。
前者時尚的高顏值外觀下隱藏著“誤觸”的風險,而後者則在展現最出色的全面螢幕設計的同時帶來了“殘缺”的視覺效果。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曲面螢幕設計正在逐漸被弱化,三星 最新發布的Galaxy S20 系列便是最好的佐證。三星S20系列在確保曲面螢幕帶來精致外觀的基礎上,進一步減少了曲面螢幕側邊的弧長,以降低其對於使用體驗的影響,這是當下手機廠商在重新思考曲面螢幕設計之後做出的權衡。
相比於已經稱霸智慧型手機市場數年之久才做出改變的曲面螢幕設計,剛剛起步的挖孔螢幕設計似乎希望可以更快更早地抓住用戶的G點,智慧型手機廠商們正在通過改進設計盡可能地弱化挖孔螢幕帶來的殘缺感。
挖孔螢幕設計始於三星在其中端機型Galaxy A8S上的一次試水,在獲得初步成功之後三星便開啟了旗艦機型的挖孔螢幕之旅。自2019年上半年三星S10系列大熱之後,挖孔螢幕便逐漸成為目前旗艦手機的主流設計。
只是在初期,無論是中端機型三星A8S,還是高端旗艦三星S10+,三星都將挖孔做得有些大了,直到三星Note 10 系列的出現。
三星Note 10系列的將S10系列的挖孔進一步縮小之後,並將孔位從機身右上角位移至了頂部中央位置,以最大程度減小挖孔面積提升螢幕占比,減少挖空在日常使用中的影響。一組小範圍市場調研數據(可能會有些片面)顯示,用戶更喜歡將螢幕幕挖孔放在中央。
事實上,三星前期之所以將挖孔做得較大是因為其所採用的通孔技術的相對不成熟、以及設計方面的一些局限。相比當時華為nova 4的另一種盲孔解決方案,最初的通孔設計在挖孔大小上會略顯劣勢,技術難度較大。
眾所周知,手機螢幕幕由下至上主要包含三層結構——背光層、螢幕幕層(液晶層)、以及玻璃面板,而攝像頭位於這三層結構之下。通孔設計需要將背光層和螢幕幕層同時開孔,而盲孔設計則是只在背光層開孔,前置攝像上方仍有液晶螢幕幕和玻璃蓋板同時遮擋。
簡單來說,通孔與盲孔最本質的區別在於前者前置攝像頭置於玻璃面板之下,而後者攝像頭置於液晶層之下。
因此,相對而言,通孔螢幕制作工藝難度較大(該技術持有者目前主要以三星為主),成品率相對較低,成本較高,但透光性好,不影響拍照;而盲孔螢幕制作工藝較為簡單,成本較低,但透光性不好,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拍照。
同時,盲孔螢幕還有一個致命的弱點,便是該方案只適用於LCD螢幕幕,而不適用OLED 螢幕幕。
小米 集團副總裁盧偉冰曾表示,“柔性OLED使用PI(聚酰亞胺)作為下基板,因為PI不透明所以要用雷射通通切掉,這導致目前柔性OLED只能做通孔。”
“但不可否認的是,因為發光機制與LCD完全不同,柔性OLED的通孔仍舊可以控制極小的孔徑,確實會比目前LCD挖孔直徑更小一些”,盧偉冰補充道。或許是“因禍得福”,挖孔全面螢幕的開孔大小也因為其在OLED上的普及而變得越來越小。
目前,國內主流手機廠商在2019年下半年和2020年發布的大多數旗艦機型均採用挖孔螢幕設計,無論是小米10系列,還是華為剛剛發布的華為P40系列,甚至連不屑於異形螢幕的魅族也或將在其最新的魅族17旗艦機型上使用挖孔螢幕。只有少數旗艦機型選擇其他設計,比如vivo Nex 3S的機械式攝像頭和黑鯊3 Pro遊戲手機傳統的上下窄邊設計。
相比水滴螢幕、劉海螢幕、和機械式攝像頭等全面螢幕設計,挖孔螢幕的確有著絕對的優勢,其既沒有機械式攝像頭厚重的機身和容易進灰的鏡頭,又沒有挖孔螢幕和水滴螢幕那樣面積較大的前置攝像頭,而令螢幕占比有所損耗。
然而,盡管挖孔螢幕看起來優勢明顯,但是仍然有不少用戶無法接受挖孔螢幕帶來的異形螢幕形態,這也是我開篇表示這是一項讓人又愛又恨的設計的重要原因。
事實上,在三星S10系列剛剛發布之時,我也曾經對挖孔螢幕設計嗤之以鼻,覺得位於機身右上角的一雙“眼睛”實在有些礙眼,但是習慣了之後的我終究逃不過“真香定律”,在日常體驗過程中挖孔螢幕對於螢幕幕視覺效果的影響其實並不大,尤其是在三星將挖孔螢幕位置改到中間並縮小孔位之後。
我們不得不承認,挖孔螢幕的確是目前全面螢幕設計的最佳表達方式,即使你目前無法接受,畢竟全面螢幕的設計核心便是讓前置攝像頭面積進一步縮小,以提升螢幕占比。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沒有採用挖孔螢幕設計的手機廠商,或許並不是出於迎合用戶不喜挖孔螢幕的心理,而是受限於挖孔螢幕令螢幕幕成本進一步的提升。
隨著螢幕下攝像頭等技術的不斷出現和改進,挖孔螢幕終究是全面螢幕設計演進過程中的一個過渡形態,如劉海螢幕等其他方式一樣。
《原文刊登於PingWest 品玩,聯合新聞網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