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iPad,在蘋果 由創辦人、前執行長Steve Jobs於2010年1月27日首度對外發表,並且在同年4月3日正式上市的第一款iPad,當時會認為是一款螢幕比較大、無法撥接電話的「iPhone」,但是可以安裝各類APP,藉此使用各類功能,而蘋果當時說明此項產品將改變過往的平板 裝置。
越來越像MacBook 的iPad產品定位?
隨著多年過去,iPad產品的變化除了變得更薄、尺寸也逐漸分化出不同規格,不僅推出更小尺寸,同時也提供更大螢幕設計,甚至後續更加入手寫筆使用體驗,而加上鍵盤配件之後,更讓iPad機種變得更像是一台「筆電 」。
不過,蘋果在2018年的WWDC上強調不會將macOS與iOS作業系統合併,同時也在後續重申Mac與iPad機種分屬不同產品訴求,更表明iPad在後續有諸多使用體驗會與MacBook系列筆電重疊,但絕對不會有相互取代情況發生,反而更像是互補作用。
當然,這部份還是要從實際使用情況來看,例如筆者平常以文字撰寫、照片處理為主的使用情形,其實透過iPad就能完成,甚至更多以網頁遊覽、影音播放或內容展示為主,需要更高頻繁輸入文字,或是處理更複雜內容時,才會改以MacBook機種進行相關操作。
而在當前iPad系列產品中,從最入門設計iPad到鎖定頂規使用需求的iPad Pro ,基本上都能提供「筆+鍵盤+平板」的使用體驗,同時都能配合MacBook作為延伸螢幕或輔助「配件」使用,主要差異則在於處理器效能、螢幕使用體驗,以及包含支援的手寫筆與鍵盤配件規格差異。
此次體驗的新款iPad Pro主要換上運算效能更高的M4 處理器,並且換成亮度更高的OLED顯示面板,蘋果更同步推出新款Apple Pencil Pro,以及對應新款iPad Pro使用的巧控鍵盤 ,藉此讓新款iPad Pro能有更進階的使用體驗。
率先換上M4處理器的新款iPad Pro
蘋果在今年更新的iPad Pro,率先換上以台積電第二代3nm製程生產,容納超過280億組電晶體的M4處理器,其中配置10核心設計的CPU、10核心設計的GPU,以及強化設計的神經運算引擎,對比第一代神經運算引擎提升60倍效能,相比M2處理器在CPU效能提升50%,GPU效能更提升4倍以上,藉此對應更多人工智慧運算需求。
不過,為了在更薄機身維持穩定運作, 蘋果在新款iPad Pro導入石墨導熱層,並且透過機身背面銅質設計的蘋果金屬標誌進行散熱,強調比先前的iPad Pro在散熱效率提升20%。
而率先在iPad Pro換上全新M4處理器,不少看法認為是為了接下來的「Apple Intelligence 」服務作準備,但筆者看法更著重在內部散熱空間更具挑戰的iPad Pro放入效能更高處理器,其實是為了凸顯不少在iPad Pro上的應用服務需要更高運算效能,例如影音剪輯、內容創作即時渲染等,藉由更高運算效能的M4處理器將能在更短時間內完成運算工作,並且在輕薄機身內維持電力輸出平衡。
是否因應「Apple Intelligence」服務作準備,不能完全說沒有,但蘋果主要目的應該不是在此,畢竟接下來即將推出的iPhone 16,或許才是能更進一步完整發揮「Apple Intelligence」服務的裝置。
螢幕部分,則是換上名為Tandem OLED的Ultra Retina XDR顯示螢幕,透過2片OLED顯示面板疊合,藉此讓螢幕顯示亮度提升,同時也能對應更精準的控光表現,標榜能對應1000nits亮度表現,以及高達1600nits峰值亮度,而蘋果也標榜藉由奈米等級的玻璃表面材質,讓專業用戶能以抗光塗層降低螢幕反光干擾問題。
至於取消原本使用Mini LED顯示面板,改以2片OLED顯示面板疊合的作法,蘋果給出答案是為了進一步讓機身變得更薄,同時也能讓螢幕亮度提升至1600 nits,另外也能對應更純淨的黑色表現,另外改為OLED顯示面板也能讓整體電池使用時間延長。
跟新款iPad Air一樣,新款iPad Pro同樣將1200萬畫素視訊鏡頭移到螢幕長邊上側,藉此對應更自然的視訊通話體驗。
隨著換上OLED顯示面板,新款iPad Pro也藉此讓機身厚度大幅下降,在11吋版本厚度降低為5.3mm,12.9吋版本更減少為5.1mm,標榜比蘋果過去推出的iPod nano還要輕薄,成為蘋果有史以來最薄產品。
全新巧控鍵盤更方便使用,但無法用於舊款iPad Pro
配合此次iPad機種更新,蘋果也宣布推出針對新款iPad Pro推出的全新巧控鍵盤,其中讓鍵盤排列、功能與MacBook機種相仿,甚至配置具備觸覺反饋、操作面積更大的觸控板,另外也加入能更方便控制螢幕亮度等功能的快速鍵設計,鍵盤框體更改為鋁合金設計,因此讓整體重量會變得稍微重一些,但質感也增加許多。
但基於機身厚薄情況有差異,加上磁吸位置有改變,因此全新巧控鍵盤無法用於舊款iPad Pro,另外也無法用在新、舊款iPad Air,這部份要特別留意。如果有不同使用需求,其實也可以參考羅技目前針對新款iPad Pro推出的保護殼配件。
新款Apple Pencil Pro
新款Apple Pencil Pro可分別對應新款iPad Pro與iPad Air,整體重量為19.15公克,其中搭載全新感測元件,可對應雙指壓按呼叫功能面板、連點兩下等操作手勢,並且可透過內建陀螺儀元件偵測手寫筆使用角度,並且透過觸覺反饋讓使用者透過筆觸感知書寫操作結果。
跟第二代Apple Pencil一樣,Apple Pencil Pro也能對應磁吸固定在iPad Pro或iPad Air機身側面,並且透過無線感應方式充電,另外也一樣支援筆觸懸浮功能,另外也加入支援 蘋果尋找 (Find My)功能。
到底該選擇iPad Pro還是MacBook?
當購機金額來到新台幣35000元左右起跳價位,不少人應該會開始構思應該選擇有更大螢幕、更方便以鍵盤、觸控板操作的MacBook Air,或是MacBook Pro,還是選擇可結合Apple Pencil手寫、螢幕觸控與鍵盤操作,並且方便隨身攜帶的iPad Pro。
以筆者本身想法,iPad系列機種一直都有對應多元操作的使用特性,加上方便隨身攜帶使用特性,另外也有豐富的App Store上架應用服務、遊戲內容支援,其實是不少人使用選擇。
而MacBook近年藉由換上Arm架構的Apple Silicon處理器設計,因此在不犧牲效能情況下,使得電力續航時間大幅增加,擺脫過往帶出門使用會有電力焦慮的問題,但本質上還是依循傳統筆電使用設計,主要透過鍵盤、觸控板進行操作,螢幕也未如市場傳聞加入觸控功能,整體上比較適合需要長時間輸入文字等操作,或是對應運算效能更高的工作需求。
不過,即便電力問題獲得改善,目前因為採用Arm架構,加上蘋果目前市場策略,使得在MacBook上的遊戲內容、應用服務也越來越豐富,但在使用直覺性、方便攜帶性依然不比iPad,甚至iPad還能透過Apple Pencil進行更細膩的手寫繪畫操作。
因此從整體上來看,iPad在使用上較有彈性,同時也依照使用需求區分iPad Pro、iPad Air、iPad與iPad mini,而此次介紹的iPad Pro則是提供最高效能輸出,同時也對應更完整的「筆+鍵盤+平板」使用體驗。
但兩者其實還是可以協同使用,例如以iPad作為MacBook的延伸螢幕,或是透過蘋果裝置連動功能,讓iPad結合Apple Pencil使用特性能加快MacBook上的工作效率。以筆者為例,出差時作為外接螢幕使用,或是平常簽署書面合約、繪製內容所需配圖、輔助剪輯影片,或是工作之餘關看影片等,都是iPad不可或缺使用功能。
怎麼挑選?
新款iPad Pro提供太空黑與銀色款式,儲存容量從256GB起跳,最高可對應2TB容量規格。其中,額外搭載奈米等級玻璃表面材質螢幕版本則僅在1TB、2TB儲存容量版本提供,若是選擇256GB或512GB儲存容量則未有此規格選項,此外在11吋及13吋螢幕版本也各自提供Wi-Fi 6E,以及5G連網規格版本,11吋版本的台灣市場售價會從新台幣34900元起跳,13吋版本則從新台幣45900元起跳。
以實際需求來看,若個人偏重以iPad工作、創作為主,同時有執行效能與對應更進階功能需求,例如剪輯複雜影音內容、對於螢幕顯示色彩有高度要求,建議可以考慮iPad Pro,並且針對個人使用偏好挑選11吋或13吋版本。
而如果只有一般常態使用需求,蘋果目前在新款iPad Air也開始額外提供13吋版本,讓有大尺寸螢幕使用需求,但不需要iPad Pro等級效能的使用者有更多選擇,同時iPad Air也相當適合希望有更輕盈隨身攜帶使用需求,並且具有一定運算效能的使用族群。
至於以學生學習課業、一般日常娛樂使用為主的情況,其實標準款iPad就能符合不少人的使用需求,在第10代iPad也開始換上全新框體設計,並且加入更多配色選擇,其實也更適合喜歡活潑色彩的用戶族群選擇,但處理器運算效能自然就主要對應基礎使用需求,可能較不適合用在剪輯複雜素材內容的影音創作等使用情境。
《原文刊登於合作媒體mashdigi,聯合新聞網獲授權轉載。》
訂閱《科技玩家》YouTube頻道!
💡 追新聞》》在Google News按下追蹤,科技玩家好文不漏接!
📢 爛主機「硬要升級Windows 11」!微軟急貼警告曝後果
📢 LINE免費貼圖8款!「鯊魚先生」自訂訊息爽用半年 這款「小孩愛吃」哏圖多
📢 喜傑獅「網站被駭」後真的抽免費雙人機票!網酸「會跳票嗎」官方回應了
📢 跳槽蘋果理由+1!庫克掛保證 蘋果Apple Intelligence「沒考慮收費」
📢 果粉超愛「關iPhone APP保持順暢省電」!專家搖頭:手機電池壽命更慘
📢 跳槽蘋果理由+1!庫克掛保證 蘋果Apple Intelligence「沒考慮收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