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發票 施行多年,台灣人愈來愈習慣將發票存入載具 並靠APP 對獎,不過對外國遊客而言,第一次聽到「載具」都會霧煞煞,不知道收銀員在指什麼。有網友吐槽該詞是工程師溝通的技術用詞,不該出現在使用者介面上,獲得不少網友大表同意,進一步指出財政部 的統一發票兌獎APP歡迎頁圖形「根本不是按鈕」,笑指「有按過的請承認」。
有民眾在PTT發文指出,雖然載具有「承載的工具」之意,但範圍太大不夠具體,認為應該想個更容易讓使用者了解的詞彙,引發多人提正反意見辯論。一網友也回覆表示「太多讓法理解的用詞就是電子發票推廣緩慢的原因」,例如手機條碼 和載具就難以互相聯想。
該網友加碼評論財政部推出的電子發票整合服務平台APP,登入介面要輸入2個驗證碼,後來可能怕引起混亂,又在後面加註解釋,變成「驗證碼(密碼)」和「圖形驗證碼」2種。此外,該APP歡迎頁設計了4個浮凸的圓形圖示標註APP特色,然而「一堆人以為歡迎頁上的圖形是按鈕」,事實上只要等待幾秒,APP就會自動跳轉進系統畫面。

不少人震驚留言「原來那不是按鈕」、「那個竟然不是按鈕?」、「以為按鈕+1」、「我都會按那個欸,被騙」、「原來不是按鈕我現在才知道」、「那頁只是APP的進入頁,根本不用動,就會進APP主頁了」、「我每次按了才進去耶…想說反應好慢」、「那是按鈕阿,我每次都按第一個進入」、「笑死,我一直以為那4個是功能鈕,按進去才能用,原來是開始畫面…那也載入太久」。
其他人也表示「手機條碼真的光看完全不知道什麼鬼」、「載具到現在聽到還是會卡住」、「載具沒人聽得懂,要說掃碼」、「電子發票條碼還比較好懂,載具一聽就是工程師晶晶體直譯」、「其實原本應該是叫電子發票載具,意思就是統一儲存電子發票的地方,但後來被簡稱到沒人聽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