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Arm迎創立40週年 全球採Arm架構的晶片出貨量已經超過2500億個

Arm 在日前迎接創立40週年的發展里程碑,同時也宣布在全球採Arm架構的晶片出貨量已經超過2500億個,並且涵蓋微型感測裝置、智慧型手機,或適用於資料中心的超算晶片,而Arm更打趣地說目前全球的Arm (晶片)數量已經比人類的Arms (手)還多 ()。

註:目前歷史上估計曾經存在的人類總數達1100億人。

1978年時,Chris Curry與Hermann Hauser共同於英國劍橋創立Acorn Computers,並且獲得協助英國廣播公司 (BBC)當時電腦認知計劃 (Computer Literacy Project)的家用電腦BBC Micro設計及生產訂單,使得當時英國學校教室內都能順利配置一台電腦。

Acorn Computers最初是以6502微處理器作為BBC Micro的運算元件,但後續決定投入自主研發處理器,藉此換取更高算力,因此後續在80年代初由Sophie Wilson、Steve Furber設計一款32位元處理器,亦即後來在1985年正式問世的ARM1,僅以有限資源打造使用25000組電晶體、3微米製程的運算晶片,同時功耗也比當時的處理器更低。

而之所以經以更低功耗形式運作,在於ARM1採用RISC精簡指令集運算架構,與當時市場主要處理器均以複雜指令集架構打造不同,ARM1能以更快、更省電形式運作,因此也開始Arm架構後續標榜以更快、更省電特性運作發展,並且在1987年推出全球首款基於RISC精簡指令集運算架構的家用電腦Acorn Archimedes。

不過,即便Arm目前累積龐大發展規模,早在Acorn Computers的發展也非一帆風順,最終在財務面臨危機後進行重組,並且與當時的蘋果及半導體設計公司VLSI Technology於1990年合作成立Advanced RISC Machines (亦即現在的Arm),而首波採用Arm架構設計的商用裝置,更是蘋果當時推出的掌上電腦Newton,後續則是接續用在嵌入式裝置、物聯網裝置、消費性電子產品,乃至於近年的智慧型手機,以及筆電、伺服器等。

若從最初的ARM1僅使用6000組電晶體,甚至並未搭載任何快取記憶體,現今以40nm製程打造的Armv9指令集架構處理器能在相同容積內放入1億個電晶體,甚至納入圖形運算元件、多核心運算功能等,但一樣節省電力,足以顯示Arm一路始終聚焦在以更低電力發揮更高算力的表現。

《原文刊登於合作媒體mashdigi,聯合新聞網獲授權轉載。》

Arm

本日熱門 本周最熱 本月最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