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 自2013年提出以水下資料中心形式存放大量資料的試驗計畫「Project Natick」,稍早確認終止進行。
負責此計畫的微軟雲端運營與創新部門主管Noelle Walsh表示,雖然「Project Natick」發展相當順利,同時微軟也從水下資料中心設計、運作及執行結果過程學習不少經驗,但未來不會藉由這些經驗建造水下資料中心,而是會將其用在其他場景。
「Project Natick」主要透過將資料中心放置海底深處,藉由海底相對低溫環境讓資料中心維持穩定運作,同時也能藉此減少冷卻系統耗電情形。而從微軟於2018年在蘇格蘭海岸水下架設資料中心的試驗結果來看,總計約855台伺服器中,僅有6台出現故障,對比在陸地上架設的135台伺服器就有8台出現故障,明顯在故障率降低許多。
不過,將大量伺服器放入水中,並且透過海底低溫環境進行降溫的構想,背後還有日後硬體更替、維修難易,以及大量伺服器產生廢熱是否影響海底生態等問題,或許成為微軟最終捨棄將資料中心放置海底想法的原因。
但目前包含中國境內業者則是開始構思水下伺服器設計,同時Intel方面也與合作夥伴構思各類浸沒散熱設計技術,至於歐盟方面則在2022年推動「歐洲淨零碳排放與資料主權的先進太空雲」 (Advanced Space Cloud for European Net zero emission and Data sovereignty,ASCEND)的可行性研究,計畫將資料中心放在太空軌道繞行地球運作,藉此降低資料中心設置造成地球氣候影響。
雖然目前放棄「Project Natick」,但微軟依然提出不同減少資料中心耗能運作方式,例如透過名為「Project Silica」的發展項目,利用雷射微雕方式將大量數位化內容刻錄在一張僅75mm2、厚約2mm的石英玻璃,需要時僅需透過電力驅動設備讀取資料,藉此作為存放大量冷資料 (cold data)的方式,進而降低大量冷資料存放時耗損能源。
《原文刊登於合作媒體mashdigi,聯合新聞網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