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內基美隆大學的未來介面研究組 (Future Interfaces Group,FIG)提出一項觸控螢幕技術,可讓OLED顯示螢幕能增加更真實的「按鍵」觸感,甚至未來還計畫對應更細膩觸感表現。
即便目前的螢幕已經可以透過內建馬達震動方式模擬點按時的「觸覺」,但相比真實按壓仍有一定差距,因此卡內基美隆大學的未來介面研究組的研究人員Craig Shultz與Chris Harrison便提出可透過螢幕產生凸狀,藉此讓使用者在按壓特定螢幕位置時,可以有更真實的觸覺感受。
例如當使用螢幕虛擬鍵盤時,即可讓使用者有更貼近按壓真實按鍵的手感,同時也不會像過往僅透過全平面的觸控螢幕,搭配內建馬達震動回饋產生模擬觸覺,依然會有誤觸情況。
而加入模擬真實按鍵的方式,Craig Shultz與Chris Harrison將此項技術命名為「平面面板觸覺反饋」 (Flat Panel Haptics),主要在OLED顯示面板下方放入名為「嵌入式電滲流泵」 (Embedded Electroosmotic Pumps,EEOPs)的設計,可透過電流控制面板特定位置是否突起,或是在使用後讓面板恢復平整。
同時,改變面板狀態僅需約1秒鐘左右,最高可讓突出距離達1.5mm,差不多貼近輕薄筆電採用的按鍵按壓行程,因此可讓使用者感受更真實的螢幕鍵盤按壓觸感。
研究人員表示目前此項技術的原型設計厚度約在5mm內,包含控制電路的重量更在40公克內,但如果要用在手機等行動裝置,可能還需要進一步縮小。
另外,研究人員的目標更希望能讓單一突出範圍可以更細小,如此一來即可在螢幕面板上模擬更細膩觸覺,甚至能讓配合螢幕顯示內容模擬相應觸摸感受,或是讓視障者可以透過手指觸覺判斷螢幕顯示內容。
《原文刊登於合作媒體mashdigi,聯合新聞網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