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藉由手機相機拍攝皮膚外觀,讓使用者能輕易判斷身體健康狀況,更可用於量測心率與呼吸狀況後,Google在第二屆Google Health年度活動「The Check Up」中,分別由Google Search、YouTube、Fitbit 、Care Studio、Health AI、Google Cloud,以及Google ATAP團隊分享如何透過旗下科技資源,讓使用者能更容易解決醫療看護需求問題。
透過Google服務讓更多人取得醫療資源
過去近兩年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之下,越來越多人開始透過網路搜尋疫情、疫苗相關資訊,而Google也藉由旗下搜尋引擎技術協助使用者更快找到合適且具公信力的醫療資訊,並且協助使用者透過鄰近醫療資源確認身體狀況,並且尋求相關治療。
例如目前在美國地區使用者已經可以透過Google Search確認當地醫生開放預約看診的日期與時段,並且與連鎖藥局CVS旗下提供的零售診所服務MinuteClinic,以及包含Stericyle、Kyruus等醫療相關業者合作,未來也計畫持續加入更多合作資源,讓使用者能透過Google Search尋求更多醫療服務。
而在巴西、印度和日本地區,Google則是開始透過YouTube平台提供更直接內容傳達,並且具公信力的健康醫療資訊,讓使用者能透過簡單易懂的用語與陳述方式,了解個人是否有類似病症,以及相關處置辦法。
同時也能透過「健康內容來源資訊面板」 (health source information panels),藉此判斷影片內容是否具公信力。
另外,透過Fitbit裝置紀錄身體活動、營養及睡眠相關數據,加上目前也能協助使用者進行正念冥想訓練,Fitbit團隊更從2020年提出心臟研究計畫,希望透過旗下PPG (光體積變化描記圖法)原理的AFib演算法,協助判斷身體是否出現心律不整徵兆。
目前Fitbit已與美國心臟協會合作此項演算法研究,標榜能以98%準確率預先發展尚未被發現的心律不整問題,並且將此演算法技術遞交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審核,預計未來可應用在旗下產品。
在其他領域方面,Google更希望藉由旗下人工智慧技術,搭配既有設備解決更多醫療需求。
透過日常可見的手機發現身體潛在病症
例如在早期投入解決糖尿病引發視網膜病變問題的ARDA計畫,便是透過眾多糖尿病患者眼部照片進行深度學習,藉由分析眼部是否顯現因高血糖、膽固醇濃度變化產生心血管潛在病徵。
在取得初步成果之後,Google更計畫與EyePACS、長庚紀念醫院等合作夥伴進行臨床研究,藉此確認是否能藉由手機上的相機拍攝眼部照片,進而能獲取相同判斷結果,讓更多缺乏專業設備的地區也能透過手機評估個人是否罹患糖尿病相關疾病,並且能及早尋求後續醫療協助。
至於延續先前已經可透過手機相機功能量測心率與呼吸狀態,Google目前更著手研究如何透過手機紀錄個人心音,如同醫生透過聽診器觀察患者心臟或肺部是否產生異音,進而判斷是否有心肺相關疾病,例如主動脈瓣狹窄等瓣膜病變產生問題。
透過手機當作聽診工具的方式,Google預期可讓更多缺乏專業醫療資源的地區,透過手機即可完成初步診斷,甚至可以直接透過錄音方式,由遠端醫療機構協助判斷身體狀況。
另外,Google也與西北大學醫療系統合作,透過人工智慧學習產檢過程透過超音波掃描孕婦體內所呈現狀況,進而與實際檢查報告建立關聯,讓更多缺乏專業醫護人士的地區,只要能透過超音波設備進行檢查,就能透過系統自動判讀檢查結果,讓更多孕婦在了解個人身體狀況下,更容易做好正確的產前護理。
依照Google的想法,希望能透過科技方式協助使用者了解個人身體狀況,同時可透過目前相當容易取得的手機作為「診斷工具」,藉此提前發現身體潛在病症,進而能及早尋求醫療協助。
《原文刊登於合作媒體mashdigi,聯合新聞網獲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