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AI變造或模擬合成影片 YouTube擴大標籤揭露範圍

YouTube。路透社
YouTube。路透社

生成式 AI (GenAI)正在改變創作者自我表達的方式,可將創意構想寫成分鏡腳本,使用工具提升創作流程的效率。但觀眾則更希望影片資訊能夠更加公開透明,在觀影過程中辨認內容是否經過AI變造或模擬合成。

YouTube 團隊指出,已要求創作者向觀眾揭露AI相關資訊。如果影音內容中的逼真內容是由AI變造或合成技術創作而成,創作者必須於影片資訊中清楚說明,避免因為內容中的人物、地點或事件過於逼真導致觀眾難以分辨真偽。

YouTube去年11月宣布,YouTube 會在說明面板中或影片播放器前方,加上顯眼的標籤來揭露經過AI 變造或合成內容,除非內容明顯超脫現實、採用動畫方式呈現,或僅使用生成式 AI 輔助製作而成,不易混淆觀眾視聽,才不會強制創作者加上標籤。

近期YouTube擴大將標籤標註的三大內容,包括使用真實人物的特徵,透過技術及數位方式變造內容,例如將某人的臉替換成另一人的臉,或是合成某人的聲音做為影片旁白。捏造真實事件或地點的影片片段,像是呈現某棟真實建築失火的假象,或是變造真實城市景觀,呈現與現實不符的情景。生成逼真的場景,呈現看似逼真的虛構重大事件,例如假龍捲風朝實際存在的小鎮逼進。

如果是用於提升創作效率,例如生成腳本、構思內容或自動產生字幕,不會要求創作者揭露內容及資訊。此外,如果合成的內容與現實間有明顯差異或是調整幅度不大,不易混淆觀眾的視聽判斷,創作者也不須提供揭露資訊。例如明顯超脫現實的內容,色彩亮度調整、視覺修飾、背景模糊等效果不用標註。

YouTube將在平台和多元內容格式中看見標籤,並優先適用在手機的 YouTube 應用程式,預計於不久後陸續在電腦和電視上推出。為了更有效的推動標籤適用性及防止不正當的 AI 應用行為,有時即使創作者未主動揭露這類資訊,YouTube 也會在內容中加上標籤,避免內容可能誤導觀眾或造成混淆的情況。

延伸閱讀

本日熱門 本周最熱 本月最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