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當全球最有權力的男人被社群媒體噤聲⋯⋯可怕的不是科技是人性

《關鍵報告》是史蒂芬・史匹柏2002年導演的科幻電影。這部電影在2002年預告了今日的現實。圖片來源:IMDB
《關鍵報告》是史蒂芬・史匹柏2002年導演的科幻電影。這部電影在2002年預告了今日的現實。圖片來源:IMDB

有天,當我坐在一家咖啡店,一邊啜飲咖啡、一邊拿出手機,準備無憂地滑滑逛逛時,忽然發現手機資訊頁竟然有我的車子的即時資訊,是由地圖APP所發送——停車位置,距離35公尺,加上一串正確的地址。

訊息的確無誤,因為我剛好坐在面對停車格的窗邊,以遙望的方式與我的愛車共進午茶。詭異的是,我毫無印象曾經有意識地將將車子、我、與手機的資訊設定連線。

這就是21世紀的數據足跡,無論我們身處何方,手機已經24小時全年無休地記錄著我們的生活型態與行動——包括熱衷的影視與喜好的音樂、身體的尺寸與服裝的類型等等,都記錄在個人的數據足跡。

2002年的電影預言成真

《關鍵報告》(Minority Report),是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2002年導演的科幻電影。這部電影對於21世紀才出生的年輕人來說,肯定很陌生。但這部由1956年小說改編的電影,已經在2002年預告了今日的現實。

在這部電影上映的20年前,我們或許無法想像為何主角絕命大逃亡之時,會如此障礙重重、還必須更換眼結膜;也難以想像,科技的社會監視機制一旦啟動與追蹤,系統會如此全面籠罩無縫滲透、而個人又會如此無助在劫難逃。

不可思議的是,才不出20年光景,許多當時畫面上的想像與假設,竟然都已成為現實。

預防犯罪系統vs.隱私與自由

《關鍵報告》的故事設定在2054年的四月,地點是華盛頓。

在這個未來世界,犯罪事件可以被事先預測,罪犯可以事先捕捉,以達到預防犯罪的絕佳效果。在這樣的未來,警方的業績來自全面的預防犯罪,而民眾期待的,是一個毫無罪孽的寧靜社會。

這個未來犯罪預視機構的主管約翰(湯姆・克魯斯飾),是位虔誠的預視犯罪信徒。因為兒子七歲時在泳池被拐走失蹤,迫使他妻離子散,自此全心奉獻在預視犯罪機構。

雖身為警察,為減輕內心的痛楚,他還是不小心染上毒品;夜深人靜之時,得在黑市偷偷買毒,藉毒品消愁。

表面上,透過科技預防犯罪聽起來合情合理,但是細究這項科技的起由與原理,就會發現其中的科技謬誤與人性泯滅之處:

結合三位因化學戰爭而產生基因突變的植物人,以他們夢境所形成的影像,作為預視系統的判別基礎。由於三個植物人的夢境並非每次皆同,有時會有差異,使得系統有根本上的瑕疵且不完全可靠,即使不全然靠譜,預視系統卻是警方捉拿未來殺人犯的唯一依據,反而造就出一套侵犯隱私且強制定罪的獨裁體系。

約翰的逃亡之旅,就是從這套系統的失誤開始。

約翰是未來犯罪預視機構的主管,毫無謀殺的動機,不可靠的夢境幻影卻顯示,下一位華盛頓的殺人犯,將是約翰本人。

知道自己將成為警方的抓拿目標後,為幫自己洗刷「尚未發生的謀殺罪名」,約翰開始逃亡;一路變換身分、更換眼結膜,使勁抹除自己的數據足跡,奮力逃脫宛若天眼的追殺。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的便利與風險

當約翰開始絕命大逃亡時,可怕的科技監視系統開始啟動。他的行動完完全全地被追蹤:進入服裝店,螢幕馬上熱烈顯示歡迎與招呼(想想你在多少店家留過個人資料,當過多少店家的VIP),甚至還會出現適合的服裝與尺寸(雲端資料庫也都記錄著你的身高體重與體型喜好)。

在城市裡,無論走到哪個地方,都有電眼追蹤與監視;進入地鐵或行駛高速公路,無論哪個角落,約翰的數據行蹤都全然掌控在警方的追蹤之下。即使躲到暗巷危樓,他的足跡還是能透過偵測體熱的紅外線顯示,讓警方輕易追到(想想我們在臉書的歡樂打卡與Google地圖的旅遊導航,全部記錄雲端,只要有心,隨時都能任人肉搜追蹤)。

明明就沒有謀殺的念頭,卻被當成謀殺犯,這樣的誤會,該如何逃脫,又該如何抗辯?

這就是約翰面臨的窘境。(相同情境的故事,也可參考《美國犯罪故事:公眾與O.J.辛普森的對決》(American Crime Story:The People v. O. J. Simpson)第二集:「高速公路追果汁」)。

正當約翰逃亡之際,新聞也即時轉播著他的照片與資訊(即使尚未證實,卻已被當成事實公告)。整個城市不只是溫暖的咖啡館,更是密佈透風毫無隱私的監獄系統;我們以為的分享與自由,不過只是別人手中輕而易舉的大數據收集。

在今日的世界,每個人的體溫、指紋、眼球,都是個人身分紀錄的被動資訊,這些資訊就足以揭露個人的存在,讓人無所遁形。只是,我們早已習慣分享資訊,總是傻傻地將自己的資訊推送雲端,間接增加在城市監獄裡的透明度。

這就是《關鍵報告》所呈現的驚悚之處。假若哪天,我們不小心陷入約翰的處境,因誤會或誤判而變成犯罪嫌疑人,該如何逃脫與脫罪?

科技始於人性,是人性決定如何運用科技

從《關鍵報告》的結局往前閱讀,會發現,科技創造全面監控的驚悚之處,並非科技本身,而是使用科技的特權之人,以私心濫用科技,暗地延伸自己的慾望,並且操弄大眾意識。

換言之,當科技成為一己之私的特權工具時,對於大眾就成了莫大的威脅。

例如,年初臉書、推特、IG相繼封鎖川普,即是其中一例。姑且不論川普的執政是否深得人心,或他是否干涉選舉結果與上任就職,光是社交平台集體封鎖川普,就已經是種未審先判的媒體專制。

《關鍵報告》裡的預視犯罪局局長拉瑪(Lamar Burgess,由麥斯.馮.西度(Max von Sydow)飾演),就是私心有權者之例。

拉瑪為藉「預視系統」鞏固官位,不惜謀殺女植物人阿嘉莎的母親,再利用阿嘉莎的夢境,將這場謀殺嫁禍他人。之後,因為約翰可能危及他的官位,逼得拉瑪不得不再次利用約翰失蹤的兒子作為引子,以「關鍵報告」設計一場可能的謀殺,嫁禍約翰,將他除之而後快。

之後,約翰果然發現他的謀殺預視,根本是場被預設的騙局,背後有場更大的陰謀與策劃。

科技本身並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性。

少數擁有權利的高層,他們使用科技資源的意圖與方式,就能決定他人的命運;更令人心生恐懼的是,這些擁有權力之人,一旦私利薰心或心起邪念,不僅能以科技資源鞏固自我利益、鞭笞醜化異議人士,還能假科技之名,創建新的神話系統,監控眾人的思想與行蹤,同時愚弄且操縱大眾的認知。

自由意志有機會破解黑暗的人性?

經歷一連串線索挖掘與拼湊,約翰終於明白關於他的謀殺罪,不過是個預先設計的陰謀。不過,這場預視既然不是命定,而是場設計,他便擁有一個「選擇」與開脫的機會。

人人都有自由意志,約翰亦然,他能以自由意志選擇在最關鍵的時刻,收起失兒的悲傷,並理性地關起板機、收起手槍,不讓謀殺發生。只要被謀殺者能安然跨過被謀殺的時間點,讓事件不發生,約翰就能破解預視系統的謬誤,為自己洗刷罪名。

亦即,即使已被監控、被愚弄,甚至還已被盯上(各種形式都有可能),人還是有自由意志,還是有機會可以選擇。

只是,在2002年所拍攝的《關鍵報告》,對於以媒體掌控思想,並以數據足跡監控全局的結局,還是多表樂觀,相信人的自由意志終能戰勝一言神話,與全面監控的綿密網絡。

但在2021年的今日,眼見全世界最有權勢的白人男性,竟能輕易被意見一致的網路媒體,聯手封鎖噤聲,令人不禁深感恐懼。渺小如螻蟻的我們,將如何在逃脫數據足跡的追蹤、網絡全面的監控、還有信仰思想的模塑呢?

關於社交網絡否仍有言論自由,不妨先等等伊隆.馬斯克(Elon Musk)——假若他真能創造一個足以匹敵臉書的社交平台新事業,「挽救言論自由」,或許被監控的這道世紀難題,就有新解新契機。

「全文轉載自未來城市(當全球最有權力的男人被社群媒體集體噤聲⋯⋯電影《關鍵報告》:可怕的不是科技,是人性),欲了解更多智慧科技,請上未來城市官網

【推薦閱讀】

你的秘密不是你的秘密!臉書與特斯拉創辦人都在研究「讀心術」,「科技洗腦」恐成真

新冠肺炎教我們的事:一旦留下個資,政府隨時都能用|台灣該推數位身分證嗎

網路壟斷》FB、Google等巨頭併購近400家公司 贏不過就買,買不了就抄!

本日熱門 本周最熱 本月最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