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和谷歌合作分析小於米粒的人類大腦樣本,從中取得1400TB(terabytes )、足以寫成10億本書的資料,繪製出迄今為止最詳細的大腦圖像。
這一切,要從十年前哈佛分子與細胞生物學教授立克特曼(Jeff Lichtman)的實驗室,收到1立方毫米的腦部組織樣本說起。
這麼小小一點人腦,便含有5.7萬個細胞,230毫米的血管和1.5億個神經元突觸。
立克特曼說,「把這比米粒還小的樣本切開細看,真是美麗。可是隨著資料愈來愈多,我才發覺,這小不點 (內容太豐富) 遠非我們所能處理。」
他的實驗室和谷歌科學家合作十年下來,製出3億幅世上最詳盡的高解析度人腦圖像。
樣本取自一名嚴重癲癇症患者腦部。立克特曼說,為了終止癲癇症發作,從患者腦部取下一小粒樣本是「標準程序」,同時確保腦部組織是正常的,「不過除了患者年齡和性別,有關病人的資料我們甚麼都不知。」
為了進一步剖析,立克特曼團隊用鑽石鑲邊的銳利刀片,把樣本切成薄薄的細片,再把這些細片鑲入硬樹脂,又再切成約30奈米厚度 (相當於人類頭髮厚度的千分之一) 的更細薄片,如果不用重金屬染色,連電子顯像都看不出來。
團隊把數千薄片用專製的膠膜黏成一段「膠捲」:「如果每一段都拍攝一張相片,把每一張相片上下前後都連結起來,就是顯微鏡下的腦部三度空間圖像。」
因圖像占用巨量儲存空間,立克特曼想到2019年谷歌正在處理果蠅腦部的數位圖像,應有足夠的電腦硬體儲存人腦圖像,便接洽谷歌負責果蠅專案的資深科學家簡恩(Viren Jain)。
簡恩說,哈佛團隊剖析人腦,拍攝了3億張圖像,資料量巨大,因為都用高傳真顯像技術拍攝,清晰到每一個神經元突觸都很清楚。
谷歌團隊還動用了AI 技術,判別每張圖片裡細胞的類型及連結情況,最後製出腦部組織的3D互動模型,成為世上最大的人腦結構資料組。谷歌把它放在Neuroglancer網站,兩人聯名在「科學」期刊發表論文。
訂閱《科技玩家》YouTube頻道!
💡 追新聞》》在Google News按下追蹤,科技玩家好文不漏接!
📢 「找車位神器」3秒搜出停車格!5縣市可用 駕駛實測嘆:相見恨晚
📢網紅「小周牙醫」歧視同志言論挨轟!道歉被網抓包IG、YT秒做1事:沒誠意
📢 Switch 2台北體驗會7/5登場!抽選制、超詳細報名規則曝
📢 ASUS VivoWatch 6 AERO智慧手環開箱!指尖量心電圖 睡眠追蹤曝「9成全淺眠」
📢 YouTube會員台灣便宜雙人方案來了!價格比印度貴近4倍 規則一次看
📢 獨/等到iPhone嗶進站!蘋果iOS18.4開放台灣NFC交易 悠遊卡公司回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