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外媒說 YouTube的黃金時代已結束?
使用者遭臉書、Instagram 平台的演算法似乎是宿命,但YouTube也會這麼快走到這步嗎?自媒體經營的美夢該醒了?
四月初,外媒The Verge以自媒體為題做了一系列專題報導,從各平台(如:YouTube、instagram、TikTok) 、創作者以及拍攝工具三大主題切入,討論創作者議題。其中首篇就語出驚人以「YouTube黃金時代結束」:靠著獨立創作者的YouTube卻背棄他們向傳統的內容產業靠攏,YouTuber議員邱威傑 (Froggy,呱吉)也在臉書分享本篇文章推薦本篇原文:「雖然很長,還是英文,但頗值得一看。」
雖然文化背景、平台成熟度或是頻道規模有所差異,但美國已發生的案例卻值得我們借鏡,讓我們來釐清本篇所闡述與現況為何,並分析這樣的評斷是否客觀?
YouTube大事紀回顧 黃金時代
文章中點出YouTube文化的開端。除了創作者,還有更早以前的盜版問題,在2006年Google收購以前,YouTube上盜版影片猖獗。但被Google收購後平台也從創作者開始發生了一系列變革,比如早在2011年YouTube就曾經一度靠向主流媒體,投資 1 億美元給新聞機構和好萊塢明星的頻道製作限於YouTube播放的內容,試圖將YouTube拓展到更廣泛的受眾,帶動廣告收入成長。
可惜的是,成果似乎不如預期,YouTube原生創作者的受歡迎度遠超過圈外來的名人。
直到2015年10月,YouTube推出每月9.99美元的訂閱計劃,以無廣告觀看和新原創系列開啟新的商業模式,這才把圈外名人、電影製作人帶入YouTube生態圈,同時還能維持原生創作者的社群不被擠壓。
再回顧到2012年,受到串流平台競爭對手崛起,YouTube宣布演算法調整,當時病毒式擴散的短片優勢已不再,YouTube 更偏好將使用者留在平台上,直接告訴創作者們能吸引越多觀看時間對頻道更有利。
而創作者們也開始思考:如何因應演算法的改變去製作更有利收入的影片,也因為先行者們的成功,更多類型的創作者湧入平台,遊戲、開箱、直播主等等,2015年YouTube相當活躍。
隨著創作者雨後春筍般出現,YouTube上的問題也曾出不窮,陰謀論、惡整、挑戰類,一再挑戰道德底線,讓廣告商戒慎恐懼。
這讓YouTube再度以下架影片、大幅調整演算法採取實際作為來因應;創作者們呢?發現影片觀看大不如前,收益受到影響,進而對原創內容產生自我價值懷疑。
有些創作者隨即採取策略,投入更多成本製作的內容符合YouTube平台演算法,例如Smosh的共同創辦人在當時一週花費超過八十小時在頻道工作上。然而得到的回報卻是觀看次數來的比預期低得多,更甚者心理健康受到影響。
2016年底,陸續也有創作者宣布暫停頻道。
「YouTube加強對內容和影片盈利的控制權。創作者必須一再適應,但演算法究竟怎麼變化往往讓人摸不著頭緒。」是許多創作者的心情寫照。
同時許多遊走在規範邊緣的內容也越來越氾濫。危險挑戰、極端主義,YouTube試圖以審查小組搭配 AI 開始打擊不良份子。
直到羅根保羅拍攝自殺森林影片事件爆發,YouTube受大更大規模的輿論壓力,經歷了一次更大的轉折-更改盈利資格。
「以前,我們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可以上傳任何想上傳的視訊,但是最近所有的影片都被妖魔化,我們仍然為每個影片投入了200%的精力,但在創意和財務方面,我們一直處於停滯狀態。」許多創作者無奈感嘆。
YouTube的角色衝突如何影響創作者
受到一連串動亂,YouTube也發生一些改變,文章中以大型創作者角度道出心聲,感受到 YouTube 作為廣告商客戶與媒體長期下來兩個角色之衝突。
YouTube與其他串流平台最大的優勢就是大量原生的創作者。比起Netflix和 Hulu,YouTube一直以來鼓勵創作者們製作原創內容,透過課程、創作者空間、工作坊等等將創作者社群建立,這點是無庸置疑的。
可是最後,這群創作生力軍卻仍發現頻道的原創內容被埋沒在搜尋結果,而更別想要出現在「發燒影片」頁面,而這樣的現況是否來與YouTube越來越盈利導向,將平台紅利留給那些電視圈名人、廣告商等擁有更多資金的第三方。
要更長的觀看時間、能負擔起內容製作、內容不能有爭議讓廣告商有絲毫疑慮。
那有足夠能力製作這些內容的人是誰?答案呼之欲出,就是那些有資金又有時間(人力)的團隊。
「YouTube獨立創作者無法跟上平台演算法的腳步。但傳統主流媒體可以:深夜節目開始主宰YouTube,還有大型唱片公司的 MV。YouTube現在看來就像回到最初的樣子,不過倒是獲得好萊塢的認同。」
內文引述創作者的說法,指出要在內容上不斷超越自己,這樣的邏輯套用在傳統演藝圈也是如此,不過,讓人害怕的是更容易用極端、聳動的方式賺取點閱。
其實有這樣的結果並不太意外。YouTube要讓觀眾花更長時間在平台,卻又無法將媒體、廣告商兩者分離;面對挑戰底線的創作者、廣告商的質疑,YouTube與其承擔創作者未爆彈的風險,不如和影星、歌手合作,除了更大眾化,也能更好地向廣告商推薦這些名人合作夥伴。
你會說在文章中所舉的案例本身就是挑戰底線的創作者。可是在台灣,就連知識類內容都受到影響。
「受到演算法及用戶觀看體驗的影響,必須頻繁更新內容,以量取勝的短影音才能更符合平台上規則,帶更好的曝光、點閱率。」囧星人引退前曾無奈在影片表示。
該支影片下方影評創作者超粒方也表示:「評論電影影片只有在話題的時候才會流量比較高,然而那種單純劇情從頭講到尾,標題聳動到吃手手的影片,不管題材是多冷門的電影都有幾十萬人看。」
雖然在文章中雖舉出更改盈利資格受影響的案例,但這點似乎比較沒有線上的創作者受到太大的影響,根據 YouTube表示,受到此政策影響的合作夥伴為數不少,不過大多都是過去一年營收本身就不超過台幣3000元的。
準確的說,YouTube提高了盈利門檻,並藉由嚴格規範營利條件,以避免垃圾內容發佈者、冒名者和其他不肖份子竊取其他創作者應得的利益,同時也能讓真正對這個平台有所貢獻的人獲得應有的回報。不過同時,創作者也在初期就必須跨越更高的門檻。
至於大型創作者受到影響的是什麼?在文章中也提到,YouTube開始多了更多規範,下架影片、關閉留言、取消營利資格等等,創作者也抱怨未隱藏的影片卻無法出現在搜尋結果中。
演算法、錯殺讓創作者心力交瘁
日前Matt Watson揭露戀童癖風波。這問題來自於留言充斥著戀童者意淫,讓YouTube隨即採兩大措施:關閉未成年人影片留言、全新留言分級器,然而在急滅火的舉動下卻也讓合規的創作著權益受到損害。
蔡阿嘎、LoganDBeck小貝、左左右右及彼得爸與蘇珊媽,頻道都遭到強制關閉留言區,就算與兒童無關的影片也無預警被關閉。
YouTuber LoganDBeck小貝表示自己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所有留言區遭到關閉,在了解後才得知YouTube認為他的影片中出現小孩,可能會引來不適當的留言;但其他沒有小孩出現的影片也一併遭到關閉,讓他只好一一重新手動開啟頻道上兩百多支影片留言功能。
演算法調整、規範的失誤傷害無辜創作者,讓人心力交瘁。
符合演算法,穩定發片對小型創作者來說的確有相當難度,這也是大家早已知道的事實,入圈早的創作者握有先行者優勢,成長快速規模化、公司化,專業分工,朝向更大型的企劃、節目化製作內容,也讓新興創作者越來越難與之競爭。
先前PressPlay策略長翁梓揚也在論壇指出:「內容的創作已經從UGC (User-Generated Content)升級為 PGC(Professionally generated Content),除了越來越專業以外,節目時間越來越長,製作成本越來越高,拍攝技術越來越專業,都在建立起競爭的門檻。」
跟不上創作者的創作者,開始也出現抄襲的亂象。近日鬧得最為沸沸揚揚的,就是以一週三更為目標的那個女生 Kiki幾乎複製貼上重製影片,也在事件爆出後向大眾道歉。受到前輩成功案例影響,投入頻道作為主要職業的創作者也越來越多;但為了極大化收入,自媒體經營內容如何已經不再重要,符合遊戲規則操作內容、標題、達到片量都有點本末倒置了。
現在,我們也發現越來越多傳統媒體開設頻道,將YouTube頻道作為播放節目、新聞的管道,電視和YouTube 的界線逐漸模糊。創作者們面對這樣的擠壓,集團化的營運終究讓頻道走向傳統媒體,不論是跨到電視節目或是電影界,然而,這並不是YouTube與創作者們共融共好的初衷。
YouTube的下一步又會是什麼,創作者能否集結起更多力量,一起穩住這個生態圈,值得持續關注,而想選擇 YouTube成為未來職涯者,要思考的問題必須更全面。
《原文刊登於合作媒體INSIDE,聯合新聞網獲授權轉載。》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