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股價、不追績效...賈伯斯「不做」的7件事 讓蘋果走向成功

聯合新聞網 撰文者:理查.魯梅特
蘋果創辦人賈伯斯。歐新社資料照

賈伯斯的iPhone是基於他相信人們看重一支體積如口袋大小、結合了網路瀏覽器與電話機的行動電話,但2005年時市面上沒有這樣的產品。他也判斷支持這種產品的技術正在普及,並認為自己可以克服製造這種產品的挑戰。

面對紅海市場,賈伯斯:「我在等待下一個盛事。」

賈伯斯在1997年時重返蘋果公司拯救其免於破產。當時的危機出現於1995年,微軟的Windows 95作業系統讓相對便宜的仿製IBM個人電腦能夠複製蘋果麥金塔電腦的許多功能。1998年夏天我問賈伯斯:「我們所知個人電腦業務的一切都表明,蘋果真的無法跳出小利基市場地位了,網路效應太強大。更長期來說你打算怎麼做?策略是什麼?」賈伯斯只是面露微笑說:「我在等待下一個盛事。」

接下來的盛事是2001年推出的iTunes和iPod。有了iPod,蘋果公司之後的研發計畫之一是把iPod和手機結合起來,另一項則是研發賈伯斯長久以來想要的便攜「書籍式」電腦。賈伯斯更感興趣的是墊子(pad)般的平板裝置而非手機。從設計觀點來看,他認為當時市面上的手機很無趣,因為性能主要由配銷的無線電信商嚴格定義與控管。

當時多數行動產品接收輸入內容的方式,由使用者在實體鍵盤或使用觸控筆去打/點出字母,蘋果能否開發出對指觸有反應的新型螢幕平板產品?同樣重要地,螢幕能否大到足以呈現實際網頁,而非只是展示部分網頁內容的縮減影像?為了實現這些需求,賈伯斯請蘋果工程師巴斯.奧爾丁(Bas Ording)開發一個能夠順暢地滾動一張名單的使用者介面,奧爾丁成功設計出我們如今習以為常的、如橡皮筋般慣性地滾動回彈的觸控螢幕,並且申請專利(蘋果公司申請的這項專利名稱為「橡皮筋效果(rubber band effect)」)。

賈伯斯如此回憶他在2005年首次看到這效果:「我看到那橡皮筋慣性滾動和其他幾項東西時,我心想:『天哪,我們可以用這打造一支手機。』」有了這發明,蘋果把研發工作焦點從平板轉向手機。

當時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問世約十年了,在無數使用視窗作業系統的桌上型電腦和筆記型電腦上,人們瀏覽全球資訊網、收發電子郵件、查看雅虎、用谷歌搜尋種種事物、閱讀線上新聞,但在行動裝置上瀏覽網路受到較大的限制。此時YouTube才剛創立,再過一年臉書才會公開問世。

2005年時最好的手機使用無線應用通訊協定(WAP)瀏覽器,只顯示桌上型電腦網路瀏覽器的網頁簡短摘要。賈伯斯對情況做出的診斷是:當前技術近乎可以打造一支能夠瀏覽網路的便攜式行動手機(同時也是一個iPod)。儘管沒有做市場調查,他就是「知道」該產品將是人們想要且願意付錢購買的東西。這項挑戰的關鍵點是,儘管現在仍困難,但在技術進步使其成為可能之前,搶先打造出產品。

iPhone高速成長的3節火箭推進器:網路、APP、社群

2007年首次公開iPhone時,賈伯斯先展示何以新產品是更好版本的iPod。策略上來說,這顛覆了蘋果自家當時賣得最好的產品。賈伯斯先慣性滾動歌曲清單和高解析度的唱片封面。接著,他展示如何在這款手機上看電視節目,然後再觀看一部電影長片《神鬼奇航》(Pirates of the Caribbean),他把這手機轉成橫向,正在播放的影片立刻變成全螢幕模式。隨後,賈伯斯使用電子郵件和電話號碼整合成聯絡人清單,然後轉向全球資訊網,展示如何用手指縮放整個網頁的新功能。接下來,他打開谷歌地圖搜尋附近的星巴克咖啡店,再呈現前往華盛頓紀念碑(Washington Monument)的一張地圖,然後點觸螢幕上的一個圖標,轉換成衛星影像。

新iPhone的火箭第一節推進器是把全球資訊網放進你的口袋裡,不像筆記型電腦或平板電腦,而是一個能塞進牛仔褲後袋裡的小裝置。火箭的第二節推進器是輕量級、快速啟動、執行專門性工作的行動應用程式。最早iPhone內含一些行動應用程式,像是可視語音信箱(Visual Voicemail)、Safari瀏覽器、iPod應用、影片播放器和谷歌支援的地圖。賈伯斯原本不想設立行動應用程式商店,他想要iPhone上只有蘋果公司開發的應用程式,蘋果團隊讓他相信這樣做大錯特錯。

蘋果應用程式商店於2008年開張時有五百種行動應用程式,一年後增加到了五萬種,到了2015年已經有二百萬種。便宜、種類繁多、容易購買的行動應用程式,使iPhone不同於個人電腦世界。

谷歌在2008年宣布免費提供安卓作業系統,使手機製造商能夠模仿iPhone的許多特色,包括一個由谷歌控管的行動應用程式商店Google Play。

在智慧型手機領域,火箭的第三節推進器是行動社群媒體,一個過去無人見過的東西。2008年臉書已有一億個用戶,到了2012年增加到十億個用戶,Instagram、Snapchat、微信、WhatsApp、推特(Twitter)等等平台快速成長,有很大部分受益於智慧型手機。

當然,賈伯斯並未預見這種發展,他只是用自己特有、易於使用與學會的介面,想把一個iPod、手機和網路放進你的口袋裡。這一切的發展出於賈伯斯看到尚未被看到的行動裝置需求,並且擁抱滿足這種需求的挑戰。

另外,史蒂夫.賈伯斯聞名於世的一點是他不怎麼關心公司股價,那他如何經營管理公司呢?賈伯斯本身不是工程師,但他把蘋果經營成最傑出的工程公司之一,貨真價實的「工程」公司。競爭者競相成為第一個在市場上推出產品的人,或是在產品中包含最多的性能,但打造出的產品往往比蘋果產品更笨拙。

賈伯斯「不做」的七件事

許多人和公司想仿效蘋果,所以研究了該公司做了哪些事。其實學習賈伯斯經營下的蘋果公司時,也應該注意他不做什麼。我參考經理人、商業作家與顧問們常用的思想和語句,編纂出下列賈伯斯「不做」的七件事:

●他不「藉由堅定聚焦績效指標來驅動事業的成功」。蘋果公司成功靠的是成功的產品與策略,而非靠著追趕績效指標。

●他不「藉著把獎酬和重要的策略性成功因子綁在一起,以激勵高績效」。蘋果公司藉由施壓個人達成會計帳目標成果來驅動高績效。

●他不採行「透過所有層級的參與,達成共識,以化解看法與價值觀的重要歧見」的策略。蘋果公司的策略大多由高層制定與推行。

●他不浪費時間在「使命」「願景」「目標」「策略」的細微差異上。

●他不使用購併來達成「策略性成長目標」,蘋果公司的成長是成功的產品研發及伴隨的事業策略下的產物。

●他不藉由追求「規模經濟」來創造較高的利潤,他把這種老舊的概念與行動留給惠普之類的公司。

●他不參與「九十天德比賽馬賽事」。這個比喻,簡而言之,意為不追求短期獲利。

仿效蘋果公司並不容易,但也不是不可能。賈伯斯的祕訣並不是超越科技極限,而是提供人們願意掏腰包的卓越設計。這不單單只是漂亮的外殼、簡潔的介面,而是全體而言,這是當下最優質的產品或服務。

《好策略的關鍵:策略大師從觀念到實作完整教戰,教你一步步擬訂好策略》

作者: 理查.魯梅特(Richard P. Rumelt)

譯者: 李芳齡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2/09/23

【延伸閱讀】
·IBM前執行長訂高目標,讓公司瀕臨滅亡⋯這2種目標害慘團隊!
·好策略絕不是一連串「待辦清單」!從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學找問題關鍵
·對方莫名對你發脾氣,如何做到不回嘴也不委屈?看懂薩提爾「冰山理論」
·優秀員工,不是離職就是變平庸…這4種主管,會把人才「用廢」!

※本文由商周.com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蘋果 iPhone

推薦文章

留言